产业快讯

• 干货满满—以产业为先导,聚焦高质量发展,西安这8区8部门这么干 • 知名媒体人史佳担任制片人,国际知名导演监制,多国合作电影《长安•长安》于西安杀青 • 西安“万名干部下乡村”和“千企联千村”活动在长安唐村启动 •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出台做好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 • 陕西省政府最新出台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七项举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干货满满—以产业为先导,聚焦高质量发展,西安这8区8部门这么干

来源:陕西产业网   作者:峰云汇   时间:2022-06-08 15:34:05

 干货满满—以产业为先导,聚焦高质量发展,西安这8区8部门这么干

640 (2).jpg

640 (7).jpg

640 (8).jpg

4月29日、5月10日、5月19日、6月7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西安市“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碑林区、未央区、临潼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高新区曲江新区以及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等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区域贯彻落实西安市党代会精神,紧盯“六个打造”,推动九个方面重点工作落地见效的具体举措。

碑林区: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创新驱动新高地、丝路文化会客厅

碑林区委书记刘其智

2021年,碑林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98.86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到47.02亿元,位居西北第一、西部第二、全国前八。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紧盯“六个打造”目标,做好九个方面重点工作。碑林区立足“奋斗一三五,走在最前列”总要求,以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创新驱动新高地、丝路文化会客厅,引领千亿级城区始终走在前列,加快“两区”建设,推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碑林落地落实。

一是抓产业壮大升级,推动“立起来的开发区”能级跃升。

着力构建以“文旅+”“科教+”为先导的“241”现代产业体系,今年重点实施建设项目70个,年度计划投资107.03亿元,建设以钟楼—南门国际高品质消费中心为核心,太白路、东二环等商圈为支撑的多区域多热点消费网络,打造国家级商贸流通节点城市核心示范区和时尚消费目的地;

积极实施数字经济赋能行动,加快实体经济与数字政府、数字社区、数字企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示范运行;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街区经济,通过转型升级为区域发展增动力。

二是抓改革创新引领,推动“没有围墙的科技园区”提质增效。

以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获批全国首批5个创新街区试点为依托,推动“校地合作”融合提升,着力打造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示范点,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区),把“试点”变为“示范”;

举办“智创碑林”创新系列活动,遴选一批重点单位推广“一院一所”模式和西工大成果转化3项改革举措,全年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0项,通过改革创新为区域发展添活力。

三是抓城建综合治理,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服务全面提升。

今年主要是加快鲁家村路等道路建设和改造,开工建设公共停车位不少于1000个,建设道路电力管沟6条;

有序推进城墙内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墙外围建筑风格规范提升,加快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

新增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完成屋顶绿化5200平方米;

通过“数字+”“智能+”赋能传统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四是抓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全域人居环境品质提档升级。

拟定能耗双控计划,持续开展建筑工地、汽修、散煤使用等重点涉气污染源督导检查和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和固体废弃物管控,开展土壤污染地块排查,做好涉废单位的固废计划审核;

严控“两高”项目,大力推广新能源,新建一批充电桩,累计建成投运集中式充电场站5个,通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品质。

五是抓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应急响应能力提升。

全面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做到平转急快速有力、急转平科学有序、常态化精准高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条主线”融为一体、高效运转;

加快区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建设,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工程,推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度融合;

扎实做好城市防汛和安全生产工作,通过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全方位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六是抓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民生福祉水平持续改善。

巩固提升碑林全省、全市教育强区,深入推进“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和“名校+”“名师+”工程,今年新组建4个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新增学位1270个,优化完善“三纵两横”教育网络,全力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聚焦“一老一小”,充分发挥作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基地作用,建立完善“基本+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和“一网一链”“适老五圈”,打造“碑邻里”品牌,同时聚焦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

全面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提高更有温度的“幸福指数”。

重点推介:

碑林区高水平推进国家级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试点

基本情况:

2021年7月,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获批全国首批创新街区试点。街区以高校聚集型为基本形态,形成“一轴三区七大创新圈”的空间架构。一轴:就是沿“友谊路—金花南路”建设L形创新街区主轴;三区:就是以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核心,建设三个智力密集型产业聚集区;七大创新圈:就是依托特色学科,环绕辖区内高校,建设环西工大创新圈、西大—小雁塔文化科技创新圈、文艺路骨骼智能创新圈、李家村十字智能建造创新圈、环交大智能制造创新圈、创新设计中心经济圈、工业设计创新圈等硬科技7大创新圈,推动硬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就地转化,带动碑林区完成新旧动能转化,支撑西安建设全国重要科研中心、文教中心、丝路科创中心。

目前,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入选首批西安市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省科技厅将创新街区纳入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体系予以重点支持。街区现已建成双创载体106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1个、国家级双创基地2个,累计培育企业和创业团队235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86家。

下一步,碑林区将打造硬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一流的无人系统、智能建造、智能制造、骨骼智能、数字创意、工业设计等六大硬科技生态体系。同时,还将着力打造新时代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街区生态示范,让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就业和创新型城市的强大引擎。

未央区:全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首善区”

未央区委书记刘国荣

未央区将依托区内“五大片区”城市更新,聚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三大主攻方向,联手经开区、浐灞生态区共同打造“新北城”,全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首善区”,为西安高质量发展贡献未央力量。

一是聚力产业重塑,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把未央摆进全市发展的大盘子中,主动参与产业分工,加快构建未央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做强以飞机发动机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做大以汉文化为主的文旅文创产业、做优以‘研发设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二是聚力城市更新,推动产城融合。

加快区内“五大片区”开发建设,不断提高城市能级,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在徐家湾片区,以团结区域为突破口,推动数字政务、数字商贸、数字智造、数字金融等产业聚集,打造数字CBD、北城会客厅。

在未央湖片区,按照“南有曲江池、北有未央湖”定位,建设北城品质最高端、环境最优美、现代产业最聚集的城市新区,打造西安“北跨”渭河发展的“桥头堡”,实现“工作在渭北、生活在未央”。

在未央路片区,推动业态重构,通过引进高端化商业聚“财气”、老字号餐饮聚“人气”、品牌化首店聚“商气”,打造特色商业街区。

在汉长安城片区,突出遗址、文化、公园三大属性,加快未央宫国家遗址公园二期建设,努力建成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展示和体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文化公园。

在六村堡片区,联合陕建和长安大学,打造建筑类企业总部园区,做大做强基建产业。

三是聚力精细建管,推动城市蝶变。

以时尚化、现代感为导向,把“新建”区域打造成为代表西安形象的新窗口,重点围绕凤城八路、北辰大道两条新轴线,导入高能级业态、布局高品质楼宇、实施智慧化管控,建成北至渭河、东连灞河的十字亮丽“新廊带”。

突出“精细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施道路“分级管理”,制定行业准入“清单”、U形管理清单,有序推动小门店、小餐馆、小停车场等退出一、二类道路,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四是聚力民生福祉,推动共建共享。

加快推进9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今年秋季开学再新增学位7980个。

推进区中医医院、区第一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建成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启动区级养老院建设,建成4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34所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三级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

五是聚力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

深化开发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全力支持区划范围内的开发区建设,积极主动承接剥离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快实现道路互通、产业互联、优势互补,合力共建“新北城”。

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流程,实现9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区。

构建“街办大网格、社区中网格、小区小网格、楼栋微网格”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实现“支部在网格中建、事情在网格中办”。

六是聚力平安稳定,推动多元共治。

经常性开展安全生产、城镇燃气、食品药品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做好防火防汛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从严从紧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守住西安北客站和绕城高速未央北两个来返人员重要通道,巩固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积极开展城中村治理整顿,有效发挥小区工作站和楼栋长作用,充分调动“两新”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等更多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临潼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临潼区委书记 黄可

临潼区将围绕“六个打造”,以九个方面重点工作为统揽,坚持“七个聚焦”、加快“七个突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临潼新贡献。

一是聚焦产业强区,在锻造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完善以先进制造业、大都市近郊型特色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大都市近郊型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做强“粮食、蔬菜、奶畜”三大主导产业,做优“石榴、番茄制种、奶山羊”等特色产业,做大全市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沿渭设施蔬菜产业带,创建3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建好番茄智慧谷,支持培育“百亿银桥”。

打造全省“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核心区、全市渭北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实施产城分治、退城入园战略,加快中国航发和西北有色两个百亿产业园落地实施,推广“陕鼓模式”,深化服务型制造,构筑“6+1”产业发展体系,做强乳制品、新材料新能源、航空发动机3大产业链。

打造中华文化会客厅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构建“一体两翼”文旅发展产业格局,建设“山、宫、城、寨、站、河”六位一体文旅核心区。与曲江新区合作,共建“一核两区一基地”兵马俑文旅度假区,设立秦文化研究中心。

配合省文物局建设秦东陵遗址公园,与曲江新区合作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度假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聚焦项目带动,在蓄积动能后劲上实现新突破。

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年为引领,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具体化”,抓实12个市级和91个区级重点项目建设。

紧盯3类“500强”企业,突出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投行思维招商、重点区域招商,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国500强企业3家,签订10亿元以上合同项目2个,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三是聚焦路径拓展,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坚定开放信心、树牢开放理念,重点推进与经开区、曲江新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渭南高新区等开发区深层次合作,加强与华润、陕建等强企名企,国开行等融资平台,西科大等驻地高校多领域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空间,多维度拓展开发开放发展路径,让开放成为临潼的时代最强音。

四是聚焦融合发展,在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力上实现新突破。

抢抓全市“北跨、东拓”战略机遇,突出“人文产城”融合发展,整体推进13平方公里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完善设施,提升品质,赓续文脉,实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城市与景区融为一体。

加快临潼新区建设,实施秦汉文旅TOD等重大项目,推动老城区行政功能逐步向新区转移,将临潼新区建设成为新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形成东西呼应、双城联动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五是聚焦生态优化,在厚植发展生态底色上实现新突破。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健全“智慧秦岭”管控指挥数字平台,纵深推进骊山北麓植被恢复,让骊山绿意更浓、绿景更美,打造绿色屏障、天然氧吧。

坚持“拥河发展”,以更有力的举措做好渭河水生态文章,持续推进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狠抓17条河流干沟综合整治,加快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渭河水生态环境。

六是聚焦民生福祉,在增强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医疗、教育、就业“三篇文章”。

大力实施卫生健康事业重点项目三年行动,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平急转换处置机制,建成区公共卫生中心,整体搬迁区中医医院,改扩建26家社区医院,打造社区15分钟就医圈,实现群众小病就近看、大病不出区。

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四大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12所,增加学位6630个,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大力实施创业带就业、产业带就业、项目带就业行动,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今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5%、6%以上。

七是聚焦党建引领,在锻造临潼铁军队伍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推动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临潼落地落细。

强化干部队伍教育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实施村级干部教育培训“211”计划,推进“民呼我行”等五大提升工程,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提升提级聘任村(社区)监督员成效,持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开展“转作风、强担当、提质效”纪律作风大整顿,锻造政治过硬、务实重干、作风优良的临潼铁军。

重点推介:

以渭北新城等为载体,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

渭北新城是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的重要承载区,我们将以培育百亿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为抓手,做强一流产业,健全一流配套,塑造一流环境,力争“十四五”末,渭北新城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做强一流产业上,深化与经开区合作,加快构筑“航空动力、新材料新能源、消费品制造、汽车零部件、‘秦创原’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服务”和综合配套的“6+1”产业发展体系。

在健全一流配套上,加速完善西咸北环线、秦王一路、渭北大横线(310国道)、渭水六路等“八纵十横两环”交通综合路网,加快交大二附院渭北医院建设,大力推进湾子水库饮水工程,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新城。

在塑造一流环境上,优化“两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城市运管联动联席机制,完善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实施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帮办代办服务制度。每年安排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发起设立规模不低于1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基金,以真金白银和一流营商环境,支持企业投资兴业、扩能升级、提质增效。

新城区:实现“三生”融合推进、“产城人”协调发展

新城区委书记贾轶昊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六个打造”的奋斗目标和推进九个方面重点工作的具体路径,新城区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重塑产业新优势、激发城市新活力、增进民生新福祉,实现“三生”融合推进、“产城人”协调发展,推动各项工作开篇破题、成势见效,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一、裂变释能,提升“产”的质效

围绕市党代会“六个打造”目标,以“总部经济、商贸商务、金融服务、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6大产业16条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战略,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以上,实际引进内资36亿元以上。

推进解放路、长乐路、胡家庙三大传统商圈转型升级,提升对外贸易、跨境电商交易水平,全年实现出口额5亿美元以上。

整合辖区丰富医疗资源,抢占医养健康产业赛道,做强做优智慧诊疗、医药电商等细分产业,推动大健康产业集聚式发展。

依托西安民间金融小镇,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力,打造“解放路—新城广场”板块金融商务聚集区,金融业增加值完成160亿元。

深度挖掘军工产业资源,升级幸福林带军民融合总部研发园区,狠抓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打造总部经济产业集群和军民融合产业高地。

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立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扶植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二、发轫远航,提升“城”的能级

落实“中优”战略,按照“老城提品质、新区提能级”的思路,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和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实现“品质”和“能级”双提升。

老城提品质。

抓住西安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契机,成立城市更新集团,设置城市更新基金,精心谋划西农社区及周边、东六七路片区、市体育场周边等6大片区改造提升,制定“留改拆”方案,盘活城区资源、彰显城区品质。

加速7个棚改项目及南张村改造,完善水电气暖等配套建设,常态化抓好重点道路、重点区域、背街小巷治理,提升城区承载、促进城区繁荣。

新区提能级。

依托全国最大城市林带—幸福林带,以“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模式全速推进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建设高品质生态、吸引高层次人才、聚集高能级产业。

今年,重点推进809库、西光厂东南角、比亚迪旧厂区及周边、省四院周边等4个地块上总投资352亿元的大项目落地建设,力争5月底完成征收工作,实现当年征收、当年供地、当年开工、当年有形象进度。

加快腾迁幸福路地区可开发利用的8000亩净地,力争在“十四五”末,基本完成11.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改造,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宜业宜居新样板。

三、共建共享,提升“人”的体验

满足群众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让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持续推进教育强区计划,今年在全省率先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再组建3个“名校+”教育联合体,实现义务教育“名校+”全覆盖,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实施健康新城战略,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建成区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核酸检测实验室,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民生福祉倍增行动,今年建成5家街道养老中心、11个社区中医馆、5家婴幼儿照护点,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

统筹发展与安全,抓好生产安全、社会稳定、平安建设等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城。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新增城市绿地3万平方米,新建绿地广场、口袋公园4个。运维好千亩幸福林带,打造世界级城市中央公园。

重点推介:

幸福林带以及幸福路地区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基本情况:新城区幸福林带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林带,生态价值和吸附效应正在陆续释放。幸福路地区将成为新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接下来,将全速推进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着力打造“三个高地”。

一是打造生态高地。幸福林带在设计、建造、运营等各环节中统筹考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到了大体量城市项目超低碳运营。经过测算,通过将商业置于地下、智慧运营等措施,幸福林带区域每年可额外吸收二氧化碳2.1万吨。

二是打造产业高地。通过实施“央企入区、科技入区、优商入区”战略,幸福路地区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软硬投资环境,吸引了盛龙爱琴海广场、传化智联西北运营中心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中国电子西北区域总部、中建西北区域总部、百度西北营销中心等一批洽谈的产业项目加快落地。

未来幸福林带两侧将规划建设27栋超高层和商业写字楼,总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随着项目的落地建设,这个区域必将成为城东能级最高、活力最强的产业聚集区。

三是打造宜居高地。坚持“四最”原则,在林带两侧选取4处共730亩条件成熟、位置优越的地块安置群众,高标准配建中小学、幼儿园和基础设施,确保被安置群众享受到“最好的选址、最好的设计、最好的配套、最好的质量”。

莲湖区: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化主城区

莲湖区委书记马翔

市党代会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明确了西安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莲湖区作为主城区,连续13次荣膺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将在市党代会精神的引领下,立足区情、找准支点,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化主城区,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莲湖力量。

第一,聚焦产业转型,在“强”上求突破。

“强”就是强产业、促转型,推进产城融合,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高效发展都市工业,推动重卡、输变电装备、航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链式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二是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北院门特色旅游板块和大唐西市文创聚集区建设,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文旅总收入达到360亿元。

三是聚集发展现代商贸业,深化“线上+线下”模式,抢占后疫情时代消费高地。

第二,聚焦项目建设,在“高”上下真功。

“高”就是全面开展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行动,在全区营造“以项目论英雄”的氛围。

一是高标准建设项目,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确保18个市级、75个区级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

二是高水平招商引资,坚持招大引强,持续深化“老朋友、新合作”招商引资系列活动,年内引进总部企业2家,50亿级项目1个、10亿级项目2个,打造星级楼宇6栋、星级产业园3个、产值过百亿楼宇1栋。

第三,聚焦创新驱动,在“融”上提质效。

“融”就是融入秦创原建设,推动创新发展见效成势。

一是搭建创新平台,发挥我区在全市率先建成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作用,设立莲湖科创产业基金和西工大科创天使基金,建设一批示范平台、特色平台。

二是建强科创高地,以大庆路丝路科创、北大街硅巷、玉祥门人工智能等载体为重点,打造秦创原成果落地和转移转化示范区。

三是培育科创主体,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0家、“专精特新”企业12家,让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第四,聚焦城市能级,在“升”上做文章。

“升”就是推进城市能级跃升,大力增强综合承载力。

一是城市更新提升行动,加快国际健康城、农兴路片区等项目落地见效,积极稳妥推进6个城中村改造提升,加速区域裂变释能。

二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启动330千伏中心输变电工程,年内新建改扩建道路4条,新增公共停车位1100个以上,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三是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新增提升绿地7万平方米,构建绿色生态景观带。

四是基层治理提升行动,探索社区“大片区治理”模式,持续深化“邻里格”构架,推进“智慧社区”项目建设,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

第五,聚焦普惠共享,在“优”上见实效。

“优”就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一是就业创业优,推广“家门口就业”服务新模式,举办就业创业服务节,全年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

二是教育品质优,今年新建改扩建4所校园,新增学位4290个,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

三是公共卫生优,建成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提高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养老服务优,全面推行家庭病床工作,新建3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五是营商环境优,落实“8+18”条惠企措施,推行上门办、一次办、网上办,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筑牢发展惠民的基础。

雁塔区:“奋战‘一三五三’,建设美好雁塔”

雁塔区委书记王征

2021年,雁塔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725.2亿元,荣获市考“五连优”,连续13次位居全省五强区榜首。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后,聚焦“奋战‘一三五三’,建设美好雁塔”的总目标,实施规划引领、项目带动、融合发展“三大战略”,做强西影路、长安路、含光路、南三环、西三环“五大片区”,推进交大科技园、西京科创园、雁塔新型工业园“三园”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亿元,为西安高质量发展做出雁塔贡献。

今年,将按照市党代会部署,聚焦九个方面重点工作,确保市党代会精神在雁塔落地生根、见实见效。 

一是持续推动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紧扣全市产业链和我区航空、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8条重点产业链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宜家等22个市级、101个区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326亿元以上。

年内引进世界或中国500强企业、行业百强企业项目5个,外企15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引进内资30亿元以上。

二是加快全域秦创原建设,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以秦创原•崇贤坊、西京科创园、未来产业城和交大科技园四大创新平台为重点,以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为引领,设立秦创原·雁塔·企业服务攻坚中心,打造雁塔全域秦创原。

加快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建设试点区,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在700亿元以上。

三是狠抓城市能级提升,增添区域发展新动能。

坚持“多规合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实施五大片区改造。

新孵化电子商务市场主体10家,社消总额达1200亿元以上。

新建、提升改造学校26所,增加学位10680个。新增就业1.2万人。新建3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6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筹建15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四是全力服务保障开发区,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树立“优势互补、共建共赢”理念,出台支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贯彻落实意见,固化完善高层会商、中层议事和街道部门协调的三级会商机制,主动承接精简剥离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厘清权责边界,为开发区轻装上阵做好服务保障。

五是全面提升建管水平,塑造雁塔城市新形象。

实施“清零”行动,稳妥推进潘家庄等7个村征迁;

实施“扩容”行动,完成31条配套路网建设,新建4个变电站,新建提升30个口袋公园和社区公园;实施“增智”行动,推进5G+创新型智慧城市一期建设,建成集“城市治理、应急智慧、产业赋能、民生服务、特色创新”五位一体的城市指挥运营中心。

六是着力补齐公卫短板,实现服务体系新提升。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落实落细常态化防控措施,完善平急结合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开工建设区疾控中心、区中医医院,加快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300㎡以上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

扎实做好城市防汛和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七是加快融入“双循环”,打造对外开放新样板。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用好丝博会等交流平台,力争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7.5亿元。

充分挖掘青龙寺、大兴善寺、陕历博等优势资源,策划筹办一批高水平节事活动,打造城市文化IP。

八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树起绿色发展新标杆。

实施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常态化开展建筑工地、道路、渣土清运扬尘污染治理,力争优良天数不低于250天。加强氵皂河、沣惠渠水质监测和沿河企业监管,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力争氵皂河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九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年完成44个新社区拆分组建,增加社区工作者135名,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社区、单元楼栋下移,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争创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作风建设年”为统领,开展作风问题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实行重点工作周调度、月点评、季考核等制度,不断磨砺“勤快严实精细廉”的作风。

高新区:建设“四个高新”

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郭晓辉

高新区为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六个打造”、建设“四个高新”,当好全市经济建设主阵地、改革开放排头兵,将做好以下五点。

一是聚焦高新技术产业

在建设产业强市上当好示范引领。坚持“实体经济立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围绕“55611”现代产业体系和19条重点产业链,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千亿园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总量和质效大幅提升,加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到2022年底,“55611”现代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光电子、智能制造等5大主导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4500亿,“五上”企业达到1500家。

到“十四五”末,生产总值突破4800亿,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达到42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85%以上。

二是聚焦秦创原平台建设

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当好示范引领。充分释放国家自创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优势,狠抓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打造中央创新区等高能级创新增长极,用好“科创九条”“上市十条”,实施科创企业“上市、升规、晋位、登高”四培工程,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建设2个上市企业园区,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升级版”,争当西安建设国家创新名城的核心引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

到2022年底,技术合同交易额780亿元,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800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家、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到“十四五”末,研发投入占GDP比重7%,高新技术企业60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100亿元。

三是聚焦体制机制优化

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示范引领。突出去行政化、强市场化“两化改革”导向,突出开发区经济属性和服务职能,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构建部门服务基层、园区服务企业、镇街服务群众、国企服务发展“四条服务线”。突出开发模式创新,率先推行园区“公司制”管理模式,加快国有平台公司差异化改革转型,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轮驱动。突出“以绩效论英雄”导向,“重一线、重效能、重实绩”,推动力量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一线下沉,建立激励竞争的全员聘任和选人用人机制,回归本源、轻装上阵抓经济、谋发展,最大限度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四是聚焦一流营商环境

在持续扩大开放上当好示范引领。围绕做大开放经济、做实开放通道、做优开放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自贸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推进综保区扩面提质;加大离岸创新中心、海外科技服务站、产业园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发挥好三星、美光、比亚迪等在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体系,打造成本低、效率高、服务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当好全市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到2022年底,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大厅,重点项目实现“一站式”审批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300亿元,聚集世界500强企业130家以上。到“十四五”末,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4000亿元,聚集世界500强企业150家以上。

五是聚焦产城融合发展

在提高城市能级上当好示范引领。抢抓西安都市圈建设机遇,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推进人、城、境、业深度融合,出台“硬科技创新人才十条”,建设科创基金园,设立17支产业基金,推动科技、金融、产业、人才等资源互通、平台共享,全力打造丝路软件城、丝路科学城等高能级产业片区和高品质城市片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提高城乡居民增收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大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打造共享美好幸福生活的标杆。

2022年,天桥高速、沣邑大桥等重点项目开建,丝路科学城“六横六纵”、丝路软件城“八横八纵”等路网打通,高新一中改扩建、市第一医院迁建、永安渠商业街等一批高质量民生项目建成投用。新建市政道路73条,新增共享停车位2500个,新建保障房6634套,绿化覆盖率达到46%。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以内。到“十四五”末,建成面积200平方公里,聚集百万科创人才,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价值高地和西部产城融合典范。

曲江新区:打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品质生活样板区

曲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庆华

曲江新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也是全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主阵地。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曲江新区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确立了“文化立区、品质兴区、产业强区”的发展路径,目标是把曲江新区打造成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品质生活样板区,为西安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曲江力量。

一是聚焦产业体系,突出融合发展,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

曲江新区将深化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做大产业总量。

一是做强文旅主业,筑牢“基本盘”。以曲江文化产业集团、西安旅游集团等为龙头,打造文化创意、文旅演艺等10条文旅产业链,串珠成链、聚链成群,构建全链条文旅产业生态。

二是做优新兴业态,拼抢“新赛道”。以“文化+体育”“文化+电竞”“文化+金融”为抓手,持续壮大创意、动漫、电竞等新兴产业整体规模,打造文旅产业新增长极。

三是做实产业平台,培育“增长点”。以西安文化CBD、西安文化科教产业园、杜邑文化科技产业园等园区为依托,加强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衔接,打造“文旅+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二是聚焦遗产保护,坚持守正创新,开启保护利用新局面。

曲江新区将围绕“发掘和用好丰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要求,持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不断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提升保护利用水平。抢抓“省部共建”有利契机,加快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进杜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提升大明宫、西安城墙等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二是焕发文化遗产活力。以传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脉为切入点,做好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与碑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展示工作,加快碑林博物馆新馆和西安考古院建设,整体推进汉、唐博物馆规划设计,形成考古发掘、学术科研、阐释展示和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让文物活起来。

三是释放文旅消费潜能。我们将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带来的人气和流量,不断丰富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易俗社文化街区等文商旅业态,举办中国秦腔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推动商业、餐饮、演艺、旅游等消费跨界融合,助力西安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市。

三是聚焦群众关切,下足“绣花功夫”,构建品质生活新场景。

将围绕“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进一步增加服务有效供给,使市民群众生活更便利、更舒心、更幸福。

一是让教育更加均衡优质。推动教学质量和教育规模“双提升”,加快推进曲江第二学校等一批学校建设,全年新增学位3000个以上,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设施。

二是让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加快推进曲江疾控中心、曲江医院建设工作,构建起“疾控中心、三甲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联动的公共卫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三是让城市拥有更多“诗情画意”。实施街景绿化“提量、增质、添彩”专项行动,全年新增城市绿地30万平方米,建设提升全力打造新型公园城区。

重点推介:

曲江新区在“丰富城市文化供给”和“绽放城市文化价值”等新举措

曲江新区是西安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承载区,要坚决承担起全市文化文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使命。

一是抢占文化产业新风口。

全面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构建文化内涵更丰富、科技要素更广、产业能级更高、内容业态更新、人才密度更大的西安文旅产业2.0版本。

推出系列数字文旅产品,并大力开展数字文化产品确权、保护、交易等服务,发展文旅数字平台,以数字藏品为切入点,利用线上线下相互导流,积极探索文旅文博领域数字化转型新路径,助力西安市构建“文旅+数字”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提高新兴产业覆盖率。

以电竞、电商、直播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在曲江新区以1/7的企业数量贡献了超1/4的营收,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西安曲江电竞产业园中的万人馆将建成投用,这标志着曲江新区向“电竞+泛娱乐”全新业态迈进了一步。

加快建设西安文化科教园、西安文创中心、西安文旅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延长文化产业链,拓宽产业发展路径,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三是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度。

“五一”假期,西安城市观光车正式开通,我们推出“古城慢享”观光线,打造空陆立体观光产品。今年,微度假、近郊游等成为文旅新热点,我们开创“有序露营”模式,在杜邑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等设置营地,受到市民游客喜爱。我们还将推出“入夏帐篷节”等活动,进一步带动精致露营微度假经济。

整合演艺资源,打造“大型文旅演艺+小剧场+街头表演/行为艺术”的演艺产品体系,丰富产品谱系。比如大唐芙蓉园仕女馆推出全新沉浸式演艺“寻梦·芙蓉里”,以戏剧性的体验,带领游客亲临唐宫礼宴,感悟唐妆文化,体验“极致唐潮”。

6月13日,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将在西安举办,易俗社、三意社已经做好了准备,将携优秀剧目展示百年剧社新风采。

今年,还将举办丝路国际电影节、西安国际儿童戏剧展演、西安国际音乐节、西安国际戏剧节等节会活动,进一步丰富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

四是增强服务企业支持力。发起设立“陕西省文化企业风险补偿基金”,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我们依托风险补偿机制,联合曲江担保推出支持小微文化企业融资的低费率、纯信用担保产品,已为700余家文化企业提供担保规模超4.5亿元。

市发改委:将围绕市委确定的目标和九个方面重点工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全力推进经济稳增长,完善经济稳增长工作机制,强化协调联动、精准调度,力争全年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二是突出抓好投资项目建设

启动西安市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抓好897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194个新开工项目上半年开工80%以上、三季度全部开工。

持续推进融资平台整合升级,促进基础设施信托投资基金(REITs)市场健康发展,积极策划一批基础设施REITs试点项目,尽快实现发行。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牵头抓好氢能产业链育链、补链、强链、延链、增链工作,落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

推进西安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升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推动绕城以内物流园区“退城入园”工作,引育物流龙头企业,力争4A级以上物流企业超过60家。

盘活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兑现新兴产业奖补资金,持续推动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四是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提升中欧班列(西安)开行质量效益,开行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吞吐量达30万标箱。

持续开通国际航线,扩大第五航权使用范围。

制定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合作事项落地落实。

推进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园区提档升级和县城建设,提升远郊区和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五是持续深化创新改革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政府类和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10个、6个工作日内,确保项目审批限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六是着力提升城市能级

统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强西安都市圈建设顶层设计,制定都市圈建设推进方案,策划都市圈建设重大项目。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蓝田通用机场建设,推动西延、西十、西康高铁建设,加快推进地铁项目建设,确保年前地铁6号线二期开通运营。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部署新基建项目,积极构建新基建应用场景,推广新基建应用示范。

七是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聚焦民生保障补短板,持续推进医疗、教育、民政、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完善“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

重点推介:

西安市今年在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这样安排

今年,我市将按照“深谋、快干、提质、创新”的总体要求,推动工作重心、工作举措、工作力量向高质量项目建设聚焦,重点领域“五个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项目有序衔接、滚动推进。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84个,除14个正在谋划的项目外,其余70个项目总投资4686亿元:

一是高质量推进项目谋划。

聚焦西安都市圈发展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更新项目。

主要包括西部大道城市快速路、秦直大道、二环三环路改造等14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二是高质量推进项目储备。围绕城市群高效交通网、城市快速通勤网建设等方面,积极策划包装,加强项目储备。

主要包括西咸新区智轨示范线2号线、陆港空港西禹高速快速连接线、西户路等17个项目,总投资989.76亿元。

三是高质量推进项目开工。

主要包括电网建设工程、西南郊水厂配套管网建设工程等19个项目,总投资494.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7.27亿元。全力加快项目手续办理,落实资金、土地等基本要素,确保二季度开工率达80%,三季度全部开工。

四是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主要包括西安地铁8号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等30个项目,总投资2984.2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9.84亿元。将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聚力破解堵点难点,常态化开展督导调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五是高质量推进项目竣工。

主要包括西安地铁6号线二期、蓝田通航机场等4个项目,总投资217.4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11亿元。我市将加大对拟竣工项目的跟踪服务,推进项目加快实施,力促项目早投产、快达效。

同时,我市也将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总投资8739.12亿元的64个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其中机场、铁路类项目8个、轨道交通类项目13个、道路建设类项目35个、能源保障类项目8个,为城市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市科技局:为打造丝路科创中心和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劲动力

一是抓好创新平台,强化科技赋能作用

推进建设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60个,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40个。

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精准挖掘关键核心技术、断链技术等,加强技术创新供给。

二是抓好企业培育,强化创新驱动能力

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全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突破1万家,秦创原总窗口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0家。

三是抓好科技金融,强化资本加持效应

引导创投机构投资全市硬科技企业,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广“技术交易信用贷”等产品,支持担保机构为科创企业增信。

全年服务科技企业贷款不少于710家次、贷款金额33亿元。

四是抓好环境优化,强化整体服务水平

打造秦创原特色园区,支持沣东孵化器基地,碑林环大学创新街区、硬科技社区、西安电子谷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示范样板。

支持高校“三项改革”任务,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持续开展秦创原产学研协同创新路演等活动,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5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00亿元。

五是抓好人才引育,强化智力资源支撑

持续推进“千人百企”工程,加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政策支持。

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流程,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离岸创新创业平台,计划累计引育各类高端人才1400名。

市工信局:以82项目标任务创新突破带动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季度,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910.34亿元,增长15.5%;增加值增长8.7%,比去年全年加快3个百分点。

一、明确发展目标,全力实现“五个提升”

采取“提升组统筹、责任单位负责、工作专班推进、区县开发区落实、龙头企业主导、专家服务团支撑”的“六维”工作推进机制以及月调度通报、季梳理总结、年考核验收的“三维”工作督导机制,推动支柱产业壮大成势和产业链水平提质升级,实现“规模实力提升、产业发展提升、创新融合提升、企业培育提升、投资项目提升”的五大提升目标。

二、围绕重点工作,聚焦聚力“四大领域”

1.聚焦做强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

2.聚焦做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卫星应用等新兴产业,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聚焦做优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会议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4.聚焦“一核两廊八板块”发展格局,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三、夯实工作举措,加快实施“六大行动”

培育壮大企业专项行动

产业链水平提升专项行动

制造业项目建设专项行动

创新驱动引领专项行动

产业招大引强专项行动

促进融合发展专项行动

市文旅局:围绕“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和推进九个方面重点任务落实加快文旅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强链补链,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规模,完善各项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一是开展文旅产业链式布局,以旅游产品与服务、文创产品等8个重点产业为突破口,坚持靶向施策、精准扶持,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文旅企业倾斜,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旅企业成长壮大。

二是打造旅游演艺金品牌,讲好新时代西安故事,提升西安演艺产业能级,彰显迎宾国礼《梦长安》、行业标杆《长恨歌》等精品演艺的国际范、中国风、西安味,全市旅游演艺达到27部,加快演艺之都建设。

三是壮大数字文旅产业,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对文旅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高旅游服务智慧化水平,全市智慧景区、旅行社达到30家。

四是做大文旅会展产业,高水平承办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国家级文旅会展活动。

五是做强文旅节庆品牌,办好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及西安国际音乐节、西安戏剧节、西安国际舞蹈节等文化节庆品牌活动。

二、改革创新,加快文旅赋能高质量发展

以促进城市能级提升为主线,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文旅服务品质。

一是加快碑林区、周至县图书馆和文化馆、莲湖区图书馆建设,推动“城市书房”布局建设。

二是新增1-2家高A级景区,打造推出20条以“文化游、山水游、红色游、休闲游、乡村游”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巩固扩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旅游休闲街区。

三是大力引进国际度假品牌酒店,鼓励发展体现西安特色的主题酒店,加快打造高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高品质酒店群。

四是加快实施城市旅游观光巴士项目,提升市内旅游交通便捷度。

三、搭建平台,深化国际人文交流

叫响做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主题形象,建立集“文化交流、品牌营销、招商引资、城市推介”四位一体的文旅交流推广体系,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西安文化旅游走出去。

一是充分利用“东亚文化之都”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举办2022“东亚文化之都”十周年西安音乐会;与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韩国仁川广域市等文都伙伴城市共同举办青少年线上研学交流活动。

二是围绕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职能,促进会员城市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举办会员大会、文化旅游发展研讨会、文艺精品线上展演、非遗民俗云展播等系列活动。

三是发挥古丝路起点的历史和区位优势,开展“一带一路”线上线下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承办2022“智慧亚洲”数字旅游发展论坛、水灯节等泰国文化日活动、2022捷克“欢乐春节”活动,举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外国人眼中的西安”微视频展播活动。

四、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深化“文旅+农业”融合发展,坚持主题化、品质化、多元化导向,打造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民宿,开展西安乡村旅游年系列活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积极培育国家旅游重点镇、乡村旅游重点村,全面推进省级特色旅游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市级旅游示范村创建。

二是推动农村景观、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融合发展,推出3-5个有特色、有品质、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

三是把乡村旅游培育成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动力和乡村旅游振兴的重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重点推介:

今年西安市文旅行业围绕稳增长促消费新举措

一是兑现政策稳预期。

持续开展“文旅政策进万企”宣传服务活动,加快我市文旅稳增长奖补项目征集申报,持续推进重大文旅项目、重点文旅企业银企对接,激发市场主体动能。

同时,加强文旅政策研究储备,加快落实旅行社质保金全额暂退工作,将文旅消费券补贴政策进行延期,从消费端入手促进稳增长。

二是精准营销拓市场。

扎实开展春季西安文旅营销,启动乡村旅游季、“长安夜·我的夜”夜游嘉年华活动,承办陕西非遗购物节。

紧抓“五一”“5·19”中国旅游日、端午节等重点时段,围绕“春游长安正当时”,策划“春日烂漫赏花游”“回归自然踏青游”“律动健康休闲游”“乐享生态采摘游”“常来长安文化游”五大主题17项重点活动,推出近百个春游打卡点,繁荣本地休闲市场。

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互动合作,策划推出“关中大集”。

适时开展国内主要客源地城市营销,进一步发挥“千年古都 常来长安”品牌影响力。

三是创新产品促消费。

推出一批文商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地标,引导文创企业参加“云上购物”直播带货节。

以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为契机,重点打造北院门、嘉会坊、易俗社文化街区等夜间文旅消费热点,切实把流量转化为消费力。

市教育局: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人民更加满意的西安教育

市教育局就扎实推进今年教育重点工作和未来五年任务,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人民更加满意的西安教育有关情况作以介绍。

一、抓学位保障,持续优化学校布局

落实《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各项任务,2022年秋季开学全市计划投用新建、改扩建学校116所,新增学位10.5万个,已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454所、新增学位43.04万个,有效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应入尽入”。

“十四五”期间,将结合人口增长趋势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在保障各学段学位供给充足的同时,实现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

二、抓培训培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坚持师德“第一标准”。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壮大优化教师队伍。2019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招录教师2万名以上,今年还将招录7000名,切实保障学校教育教学需求。

“十四五”期间,将加大心理健康、体音美教师配备力度。健全教师培养机制。秋季开学前将完成新教师的全员培训,让新教师“站稳讲台”。今年培训教师不少于20万人次。聚焦骨干体系建设,培养认定1500名市级骨干教师、200名卓越教师和50名教育家型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活力。保障教师待遇,加强公办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三、抓内涵提升,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体系

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公办园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66%。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步伐,推进“名校+”“名师+”“名校长+”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办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不断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持续推进普通高中骨干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促进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注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在首批15所优质高中与中职学校组建“名校+”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名校+”工程,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中职教育上下贯通、横向通融,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四、抓教育改革,持续提升育人水平

扎实推进“双减”改革。加强作业管理,巩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成果,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稳妥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做好政策保障、硬件提升、师资配备、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2022年秋季全市普通高中新高一年级顺利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有序推进“3+1+2”选课走班,实施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依法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以公办义务教育为主体、满足基本教育需求,以民办义务教育为补充、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抓服务管理,持续提升群众教育获得感

严格落实校园疫情防控措施。构建“平急”结合的扁平化指挥体系,压实校园防控主体责任,从严从紧落实常态化防控与应急处置措施,做好师生日常健康监测及校园消杀与门禁管理,筑牢校园免疫屏障。做好招生入学服务。在全市设立招生入学审核登记点和咨询中心,主动热情高效服务,确保招生入学工作规范有序、公平公正。保障校园安全。推动全市学校封闭管理、保安配备、一键报警接入率、学校护学岗配备率“4个100%”。常态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等安全教育及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

重点推介:

西安市中小学目前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下一步还将做哪些工作?

近年来,全市中小学坚持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以“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为重点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逐步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协同推动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全市已创建 “西安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3个,市级以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9家,命名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122所。2021年11月,西安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做法被教育部纳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专任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并落实劳动课程课时要求。

二是持续提升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整体水平,从单一型、传统型实践基地向创建综合型、创新型具有新时代劳动特色的实践基地逐步转变。

三是推进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研究,努力使“劳动光荣”的理念在中小学蔚然成风,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市生态环境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绘就美丽中国的西安画卷”目标任务。围绕这个目标和推进九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落实,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一是持续用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

以重污染天气应对、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车污染治理三大行动为抓手,扎实开展夏季VOCs和冬季PM2.5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依托科技手段全面加强扬尘和露天焚烧管控力度,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与智慧环保指挥调度,提高科学精准管控水平,持续提升广大市民的蓝天获得感。

二是防治并举,开展河湖水系综合治理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治水思路,重点监控国考断面、污染补偿考核断面的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跟踪抓好整治,确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积极推进雨污管网建设和错接、混接点改造,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巩固现有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开展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整治和规范化建设,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

三是强化防控,开展资源循环利用

以申报国家级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提升建设,强化医疗废物的环境管理,加强收集、贮存、转运、处置全过程环境执法监督。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推进土壤安全利用。

四是对标对表,推动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实施“双碳”西安行动,严控“两高”项目,确保年度节能双控目标完成。制定我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编制《西安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做好重点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积极推进西咸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落地,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推动我市全面绿色转型。

五是提升能效,开展环境监管能力提升

围绕扬尘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建设,挥发性有机物执法能力建设,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指挥调度平台建设4个方面,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体系,全面提升我市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六是当好卫士,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规划,持续巩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工作成效,以峪口峪道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重点,抓好突出问题整治,扎实推动秦岭生态环境整治到位、修复到位、保护到位。

市交通局:打造都市圈“快速通勤网”

按照市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要求,市交通局紧盯任务,认真谋划,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一、构建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

一是紧扣加快构建“丝路贯通、五洲相连”国际航空枢纽目标,已开工建设机场三期等项目,计划“十四五”期间建成投运,加快建成以机场为中心的中转功能和服务效率国内领先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加快推进西安至十堰、西安至安康高铁项目建设,今年开工建设西安至延安高铁项目。建设西安东站客运枢纽,计划“十四五”末建成投运,形成以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东站为主要客站和以阿房宫为辅助的客运枢纽布局。

二、建设城市群高效“交通网”

强化关中平原城市群高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完善加快构建覆盖全域、辐射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

一是已开工建设3个项目:分别是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段改扩建、鄠邑经周至至眉县高速。

二是今年开工建设5个项目:分别是马家堡至泾阳高速、兵马俑专用线、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宫段改扩建、西兴高速西安至兴平段改扩建、福银高速西安至永寿段改扩建。

三是加快推进3个项目:分别是延安至西安高速(西安至铜川段)改扩建、西安外环高速(东段)、西安大环线乾县至周至高速(西安段)。

三、打造都市圈“快速通勤网”

围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干线公路网,加快实施平原区国道城市过境一级化建设,建立高效城区对外交通骨架,提高交通转换效率。

一是今年开工建设4个项目:分别是国道210西安过境公路、西户路、东三环至临潼公路、省道107鄠邑段改造提升等国省干线和快速路项目。

二是加快推进5个项目:分别是国道211东江渡至沣峪口段、国道310周至县城至青化段、国道312陈家岩至磨子桥段、省道107阎良过境公路、西阎快速路等重点项目。

四、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

一是发挥市级统筹作用,推进周至县和灞桥区分别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和省级示范县,实现西安“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覆盖,推进“省字号”向“国字号”迈进。

二是打造一批美丽农村路,串联特色小镇和产业园区,推动公路与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牢乡村振兴交通基础。

五、衔接地铁科学优化“公交网”

一是按照“鱼骨”式公共交通发展思路,推进地铁、公交协同衔接,通过深入分析公交客流数据,适度降低与地铁重复线路,全面提升公共交通运行效率。

二是通过公交与轨道交通协调互补发展,加强与地铁横向接驳,2022年我们将调整优化公交线路60条,开通便民“社区巴士”10条,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

六、推进行业综合治理“信息化”

一是统筹各方资源,建设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与协同调度平台,提升紧急情况下交通应急保障能力,目前已启动前期工作。

二是聚焦行业监管难点,建设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平台和安全风险监控平台,切实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是加快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打造国道210山区段“智慧公路”试点,深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充分发挥交通大数据在城市交通运行监测、拥堵治理等方面重要作用。

市商务局: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着力提升对外贸易规模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狠抓对外贸易提质增量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一季度,制定了《深化外经贸合作 推动创新发展实施措施》,涉及助力企业稳岗稳产、支持新业态发展、鼓励开拓国际市场等10项内容。积极开展外贸政策线上宣讲。联合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长安银行等金融机构,召开银企对接会,搭建合作平台。全市进出口总值1078.84亿元,同比增长20.99%;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26.86亿元,同比增长76.6%,外贸发展呈现稳中快进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将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一是聚焦制度创新,从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提升制度创新能力,力争全年培育形成6项国家级创新成果,20项省级创新成果。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会议会展、临空临港等产业,加强策划推介,吸引更多市场主体。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深入推进“一业一证”“跨省通办”服务;围绕解决企业关注度高、需求迫切的事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四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秦创原的战略合作,发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等平台作用,探索“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二、着力提升对外贸易规模

一是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持续优化和稳定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培育壮大中小外贸企业,力争全年新增外贸市场主体450家。

二是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成一批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打造一批进口贸易示范平台,培育一批区域进口贸易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吸引开放型经济主体及业务向示范区汇聚。

三是建设跨境电商创新示范先行区。支持本地传统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拓展业务;开展跨境电商出口B2B 试点,鼓励电商平台拓展进口区域范围,丰富产品种类。2022年,力争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三、建设一流对外开放载体

一是完善通道网络。优化长安号境外段运行线路,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支撑双循环发展、服务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

二是发展多式联运。用好第五航权,做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铁路、公路与港口、园区无缝连接,构建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支持外贸企业发展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生物医药等“专精特新”产业;加快服务外包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

四是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建立合作平台,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本土优势企业走出去;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带动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推动中欧合作产业园、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园区开展“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责任编辑:admin2]

相关资讯

  • 手机端观看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产业人物

黄奇帆:实现共同富裕,应有五方面路径要求

近日,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新书《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中详谈了 ...

部长访谈—宁吉喆: 明年经济工作怎么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于当前的经 ...

产业观点

魏玉栋:民宿的未来在哪儿

魏玉栋:民宿的未来在哪儿

特色、创意和感觉是乡村民宿永恒的主题,谁做到这三点,谁就拥有这个行业的未来。乡村民宿四个字要认真考虑。乡村民宿一定要有“乡村”的味道,要有乡愁。要与“民”有连接度,对于...

更多>>